yzd001yzd 发表于 5 天前

《生存原理》

生 存 原 理

王杰民

说          明

  从猿进化而来的人类,今后将往何处去?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人类社会总是战乱不休、罪恶不断?人类的能力强大无比,为什么人们却生存得艰难沉重?为什么人类追求的理想总是停留在乌托邦的虚幻之中?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这些人类和社会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探索。

  人是一种生物,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是一种生物现象,就像许多其他生物都有社群结构一样。《生存原理》冲破重重迷雾,以生存为主线,揭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如何在生存中演变进化,社群形态与生物品性的相互作用及演化规律,展望了人类及社会未来可能的前途。

  《生存原理》的问世,是继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观念转变,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关键性突破。它标志着人类把握自身命运的时代即将来临,也是地球生命演化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生存原理》全文约19万字,于99年定稿。本文是缩写稿,约6.5万字,主要略去了理论性论证的部分,并对篇幅进行了压缩。

  一种认识在初创阶段,肯定是很不完善的,是很初级、很原始的,因为它带着社会现状和个人能力水平的双重局限性。但这没有关系,只要是真理,就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今后会在众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逐步成熟完善起来的,这也是任何一个新生命必然的过程。欢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

作者03年5月

yzd001yzd 发表于 5 天前

目       录

第一章 进化与健康   
第二章 人类的生存状况   
第三章 人类的生存方式   
第四章 进化与生存   
第五章 人性品质   
第六章 人性品质的变迁   
第七章 幻想   

yzd001yzd 发表于 4 天前

第一章 进化与健康

  健康,健康!这是当今人们最热门的话题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医疗保健迅速普及,努力提高,社会许多层面、许多行业都在向着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奋力迈进。或许,“健康”已经遥遥在望,将来随着各方面技术的提高与完善,人类终将进入永恒的“健康”,再无疾病的困扰,是这样吗?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各种发病率都在急速上升,且发病越来越年轻化、低龄化,新的疑难怪症不断涌现,不属疾病的“亚健康状态”也在日益普及,人群总体健康状况不断下滑,渴望中的全面健康似乎更加遥不可及,这,是怎么回事呢?本文不再从医药、保健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从另一个视角来探讨,这就是──进化与健康。

  所有生物都在不停地演变进化,人类也是从类人猿演化而来,这在学界已经没有人怀疑了。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人的演化已经大大趋于缓慢,甚至停止,理由是人类有了越来越舒适的人工环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糊涂认识。生物进化的原因在于基因的变异,变异是自然发生的,无论什么环境,都不能阻止变异的发生,不管是生活在深山荒野,还是住在安了空调暖气的房间里,变异都一样会发生。金鱼就是个例子,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金鲫鱼,进入远比自然界优越的人工环境之后,几百年时间里,发生的变化远比自然界大得多。

  生物进化的原理是大家熟知的,这就是变异──选择──适者生存。选择(自然选择)过程也就是保留与淘汰的过程,即有利性状保留,不利性状淘汰,这样就使生物种群保持着有利性状。如野兔的奔跑能力、皮毛的保护色等,这些性状对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在世代繁衍过程中,由于基因的不断变异,每个性状都会产生许多不同的变异,只有奔跑能力最强、保护色最好的,才能获得最多的生存机会,奔跑能力变差、毛色变黑、变白等都是不利的,因而被淘汰,种群就稳定地保持着这些有利性状。性状的有利、无利是相对于选择因素而言的,在自然条件下,选择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如欧洲尺蛾,有黑、白两个变种,当树皮显白色时,白色蛾子的隐蔽性好,保留得多,黑色蛾子不利于隐蔽,淘汰得多,因而白色数量多。当烟尘的污染使树皮变黑时,黑色蛾的隐蔽性改善,于是数量增多,白色则相反,这是进化论的一个著名的例子。
(待续)

beilal 发表于 4 天前

首先 人在不断进化,而病毒细菌也在不断进化。自然界永远都是你争我斗的场所。

QQ 发表于 4 天前

................................:L

yzd001yzd 发表于 3 天前

  那么,假如一种性状处于有之无利、缺之无害的地位时,会怎么样呢?这种例子在自然界并不罕见。对大多数鸟兽虫鱼来说,眼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正常环境中,眼睛的缺损对生存极为不利,因此眼睛有缺陷的被淘汰,种群就保持着良好的视力。当鱼进入黑暗的水下洞穴之后,眼睛不再起任何作用了,再好的视力也不会对生存有什么帮助,丧失视力也不会因此对生存造成危害,这时眼睛就成了有之无利、缺之无害,是一种无用性状了。无用性状会怎么样呢?自然界早已给出了答案,洞穴中的鱼最终都会丧失视力,变成盲鱼、无眼鱼。因为基因的突变大多是有害的,有关眼睛和视力的基因突变之后,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一些毛病、缺陷,当环境对这些变异不再有选择与淘汰作用时,这些缺损就一代代积累扩散,到一定时候,整个种群都会失去视力,成为盲鱼。这时眼睛作为一个不起作用的痕迹器官还继续存在,痕迹器官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它还会继续衰退,最后完全消失,成了无眼鱼。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生物进化中的“用进废退”现象,无用的性状是必定要衰退的。至于性状变成“无用”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眼睛进入黑暗中是因派不上用场而退化,在海上生活的鸟类大多会飞,如果企鹅会飞的话,飞行能力是用得着的,因为它长期采用游泳的方式,因此飞羽退化,翅膀变成游泳的桨。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因为茎代替了叶的功能,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方式没有变,只是这项任务转移给了别的器官,原来的器官因此退化。裸鼠终生都在地下掘洞生活,从不走出洞穴,跟盲鱼一样,它也变成了瞎子。因为长期穴居,皮毛的保暖防护作用成了可有可无,不重要了,于是皮毛退化,成了裸露的光皮肤。人工养殖下的许多物种,它们的野生祖先的许多自卫防护的性状退化消失了,变得更符合人的要求,防卫任务则由人工来包办。如金鱼,体色五彩缤纷,动作缓慢笨拙,它已经无法在江河中生存了,只能住在水箱中供人观赏。许多农作物,它们的野生祖先的果实有硬壳、毛茸、有毒、硬刺等,馴化后的作物这些性状大为改变,更适合人的口味。家鸭不会孵卵,这是行为的退化,孵卵任务由人工代替了……。总之,生物的某种性状一旦无用,缺少了它不会危及生存,就必定要衰退,终将退化消失。这里还要解释两个概念,进化,是指生物一代代地演变,因此进化也叫演化。演化过程中,总是有些性状从无到有,增强壮大,有些性状从有到无,衰退消失,这后者就叫退化。所以说退化是进化中的一种表现,进化中包含着退化,“用进废退”即是对进化表现的概括,不能认为进化与退化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待续)

yzd001yzd 发表于 昨天 01:38

  需要说明的是,在达尔文之前,拉马克曾提出一种进化理论,即“后天获得性状的遗传”,这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在证明拉马克错误的时候,人们又犯了另一个错误,就是把他的理论称为“用进废退说”。实际上“用进废退”只是表示一种现象,它不是理论,当然也不能称为“说”。就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它只是个现象,解释这个现象的可以有“日心说”、“地心说”,还可以有“天圆地方说”,就是没有“东升西落说”,因为现象不是说。拉马克曾理论应称为“后天获得性状的遗传说”,或简称为“后得遗传说”。拉马克发现用进废退现象是一大贡献,并不是错误,因此把拉马克理论称为“用进废退说”是个学术性错误。

  话归正题,我们探讨的是健康问题,那么健康与进化有什么关系呢?从生物学角度讲,健康与否总是表现为某些性状的强弱、优劣、有无,而性状的优劣就是由进化决定的,并且一直都处于进化之中。只需比较一下现代人与远古时的类人猿的有关健康的性状的重要程度,就能知道健康是如何进化的。

  类人猿及早期原始人,没有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与一般野生动物相同,那时人类的身体素质也具有一般野生动物的共同特征,身强力壮,抗打抗摔,抗病力强,耐寒耐热,不需棉衣火炉、空调电扇、医疗药品,包括视力、听力等,所有这些品质的优劣都是性命攸关的,都能经得起严酷的考验。最近的大约一、两万年,智慧的发达产生了许多应用技术,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使那些优秀的身体品质越来越不重要了,有的已接近“无用”。如前所述,无用的性状是必然衰退的,这里“无用”一词的含义与我们平时说的什么东西有用无用不是同一概念。对人的生活而言,这些性状不但有用,而且非常重要,但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某个性状的缺失不会危及生存,它就是无用的。

  猿猴时代,没有棉衣被褥、房屋火炉,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白昼夜晚,全是露天度过的,跟其他野生动物一样,身体完全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直至今日,牛、羊等家禽家畜仍然是这样。人发明了取暖防寒的方法和用品之后,耐寒力“无用”了,退化至今,耐寒力基本丧失。今人在冬天感觉严寒刺骨,伸不出手,如没有棉衣火炉房屋则必死无疑,这在生物界是独一无二的。在自然界,无论是体形硕大的恒温动物,还是变温的微小生物,没有一个是必需依赖取暖防寒才能存活的。现代人的耐热能力比耐寒力强得多,在酷暑炎热中,不用风扇空调还能勉强过得去,不像在严寒中那样轻易丧命,这是因为长久以来,防暑降温的技术和装备远不如防寒取暖那样成熟普及。制冷机的使用现在刚刚开始,将来制冷机普及之后,只要经过足够的时日,人就会变得像冬天没有棉衣火炉一样,夏天离开空调就会热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存原理》